logo
SoulStation
登录

MBTI从入门到出门(MBTI到荣格八维速览)

MBTI的全称是“迈尔斯-布里格斯类型指标”(Myers-Briggs Type Indicator)。它诞生于两位非心理学家的女性:凯瑟琳·布里格斯(Katharine Briggs)和她的女儿伊莎贝尔·迈尔斯(Isabel Myers)。

本文将聊到MBTI、荣格八维、16p。通过该文章你可以知道:MBTI是如何诞生的、如何进行MBTI和八维的互推、16人格的外号是怎么来的。

荣格心理类型理论

1921年,瑞士心理学家卡尔·荣格(Carl Jung)出版了《心理类型》。在这本书里,荣格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:人与人之间存在着根本性的心理差异。

他提出了两种态度(Attitude)

  • 外倾(Extraversion) 能量指向外部世界(人、事、物)。
  • 内倾(Introversion) 能量指向内部世界(思想、情感、记忆)。

两种感知功能(Perceiving)

  • 感觉 (Sensing, S) 关注具体的、通过五官直接获得的信息。
  • 直觉 (iNtuition, N) 关注抽象的可能、联系和含义。

两种判断功能(Judging)

  • 思维 (Thinking, T) 基于逻辑、客观分析、因果关系做决定。
  • 情感 (Feeling, F) 基于价值观、个人或他人感受做决定。

荣格心理类型中认为S, N, T, F 这四种功能,每一种都可以有外倾和内倾的态度:

判断功能

  • 外倾思维 (Te) 组织外部世界、追求客观逻辑、结果导向。
  • 内倾思维 (Ti) 构建精确、一致、自洽的内部逻辑模型。
  • 外倾情感 (Fe) 关注维护人际和谐、社会规范、共同价值观。
  • 内倾情感 (Fi) 关注内在价值、信念、情感的真实性和深度。

感知功能

  • 外倾感觉 (Se) 容易体验到当下的感官刺激。
  • 内倾感觉 (Si) 容易唤起过去的感官刺激体验。
  • 外倾直觉 (Ne) 容易产生联想、关注到潜在可能性。
  • 内倾直觉 (Ni) 容易产生洞见、关注到潜在必然性。

荣格认为,主导功能的态度(E/I)决定了整体人格是外倾还是内倾。对于内倾主导(I) 的人,其主导功能是内倾的,但辅助功能通常是外倾的,以帮助其与外部世界沟通。对于外倾主导(E) 的人,则相反。

MBTI的诞生

布里格斯母女接触到荣格的理论后觉得普通人难以理解和应用。于是,她们丢掉了荣格理论中最核心的部分——心理功能的态度,将荣格的理论简化、量化,并将判断感知单独作为一个维度,设计了一套问卷(量表),通过人们的选择题回答,将其归类到不同的偏好上。

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和推广,MBTI最终成型,包含四个维度:

  1. 能量方向:外倾 (E) vs 内倾 (I)
  2. 感知方式:实感 (S) vs 直觉 (N)
  3. 决策方式:思维 (T) vs 情感 (F)
  4. 生活方式:判断 (J) vs 感知 (P)

组合起来就形成了16种人格类型:

凯尔西气质

大卫·凯尔西(David Keirsey)在了解MBTI系统后开发了“凯尔西气质分类法”,这四种“气质”可追溯到古希腊的传统。他将这些气质映射到迈尔斯与布里格斯创建的SP、SJ、NF和NT分组,并为MBTI的16种人格类型逐个命名。

16Personalities,披着MBTI外衣的大五人格

现在网上最火的“MBTI测试”网站,很可能就是 16Personalities (16p),lowpoly风格的16人格形象出自于此 。

但这里有个误区:许多人把他称为“MBTI官网”,但它压根不是MBTI。

16p 的理论介绍中指出,他们的理论是基于大五人格模型(Big Five)框架,套用了MBTI的16种类型名称和描述,其理论内涵和字母含义是不同的,大五人格和16p属于特质论,而MBTI和荣格心理类型属于类型论,在用途上是有区别的。

广泛的传播,使的16p人格形象深入人心。即便不认可16p是MBTI的人在进行MBTI内容创作时也会引用16p人格形象。人格形象参考了凯尔西气质的颜色分类,并为每个人物形象设置了鲜明的特征,同人爱好者根据形象特点为各MBTI人格起了不同外号。

荣格八维模型

荣格八维模型(约翰·毕比发展的类型原型理论模型)可以看作是对MBTI的一种深化和向荣格原意的回归,它试图弥补MBTI在理解人格动态性方面的不足。

模型直接聚焦于荣格提出的八种心理功能。引入了功能位置并赋予每个位置一个原型(Archetype)。

原型是荣格分析心理学中的核心概念,指人类集体潜意识中普遍存在的、典型的意象或模式。

毕比认为,这八种功能在个体心理结构中并非平等,而是处于不同的“位置”,每个位置对应一个特定的原型角色,影响着该功能的表达方式和强度:

阳面功能(较为明显和常用的心理功能):

  • 1# 主导功能(英雄) 代表个体意识层面的核心身份认同,是自我发展中最先成熟的认知方式,有面对挑战时保持主体性的能力。
  • 2# 辅助功能(父母) 支持主导功能,帮助我们适应环境,具有养育和辅助特质。
  • 3# 第三功能(永恒少年/少女) 具有创造性与不稳定性并存的特质,对应儿童的形象。
  • 4# 劣势功能(阿尼玛/阿尼姆斯) 连接意识与无意识的桥梁,中年后开始整合,既是弱点也是成长契机。

阿尼玛与阿尼姆斯是荣格提出的两种重要原型。阿尼玛原型为男性心中的女性意象,阿尼姆斯则为女性心中的男性意象。

阴面功能(停留在无意识中的功能):

  • 5# 对立人格(反派) 与英雄功能对立的阴影功能,压力下被激活,是质疑英雄权威的挑衅者。
  • 6# 批评家功能(女巫/长老) 以挑剔态度维持心理平衡,表面严厉实则脆弱的特性。
  • 7# 盲点功能(小丑) 个体最易忽视的认知盲区,容易带来滑稽表现。
  • 8# 恶魔功能(恶魔) 深藏无意识的破坏性能量,是未被整合的原始智慧。

MBTI和荣格八维互推

在荣格理论中相邻的功能态度(E/I)是相反的,例如主导功能是外倾,辅助功能就是内倾。

在荣格八维模型1-4功能被称为脊柱,2-3功能被称为双臂。他们都被称之为轴,当轴的两侧是判断功能(T/F)时称为判断轴,是感知功能(S/N)时称为感知轴。每个人格都由感知轴和判断轴交叉组成。

因此判断功能和感知功能不能相邻,例如主导功能是判断功能,辅助功能必然是感知功能。

因此我们只需要知道一个人格的主导功能和辅助功能,就可以推断出所有的八个功能,要学习的就是如何进行MBTI四个字母和主导功能辅助功能之间的映射。

在MBTI中第一个字母被理解为人格的内倾外倾,在荣格八维模型中则是理解为主导功能的态度是内倾还是外倾。

第四个字母是(J判断/P感知),意味着该人格的外显功能(主导和辅助功能中外倾的那个)是判断功能(T/F)还是感知功能(S/N)。

即J=内倾感知(Ni、Si)+外倾判断(Te、Fe),P=外倾感知(Se、Ne)+内倾判断(Ti、Fi)。

九歌的画外音: J(判断Judging)和P(感知Perceiving)的刻板印象是计划/随性,这和判断感知有什么关系??

J/P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解释,一个是感知轴的角度,一个是判断轴的角度。

站在感知轴的角度,J/P代表了对已知/未知的倾向。 Ni/Si更倾向于已知/全知/确定性,他们倾向于用不同的方式汇集所有信息,这让他们感到安全——J Ne/Se更倾向于未知/不确定性,他们可能会觉得如果一切都已知,那么会变得很无趣,甚至失去生活的意义,倾向于不断接受新的及时信息——P

站在判断轴的角度,J/P表达了对外界产生影响的倾向。 Te/Fe更倾向于作用/影响外界,无论是对事情结果的追求,还是对外界氛围的追求——J Ti/Fi并不那么倾向于影响外界,而是更倾向于内部理清逻辑/缘由/价值观等等,就能获得满足——P

以INTP为例,看到P可以确定感知功能外倾,即Ne(外倾直觉),然后看I确定主导为内倾功能Ti(内倾思维),因此功能是Ti-Ne。

进一步根据相邻功能的态度互斥和判断感知互斥,可以推出Ti-Ne-Si-Fe,阴影与阳面态度相反,即Te-Ni-Se-Fi。

再来试试功能推人格,例如主导功能是Se(外倾感觉),辅助功能是Fi(内倾情感),可以确定ESF。因为外显功能属于感知功能(Se,外倾感觉),所以第四位是P,即ESFP。

如果还觉得复杂还可以参考速查表:

虽然MBTI的四字母类型可以对应到特定的功能位置顺序,但荣格八维模型更关注个体内部这些功能的具体运作方式、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如何在不同的原型角色下表达。它解释了为什么同一个MBTI类型的人在具体行为上会有差异——因为他们的功能发展程度、与原型角色的整合状态可能不同。

如果你不满足于一个简单的标签,渴望更深入地理解自己思维和情感的运作机制,探索内在的动力结构、优势盲点以及可能的成长方向,那么,回归荣格的原始构想,学习荣格八维功能模型,将使你更深刻理解人格如何运作,更好的了解自己。

返回内容中心

跳转至微信公众号发表看法